来源:中国网 作者:张良图
河南农民张海超“开胸验肺”事件揭开我国职业病患者现状冰山一角,事件刚刚尘埃落定,四川职业病患者王成章,被省疾控中心诊断为“壹期煤工尘肺”,但企业拒赔,有关部门处理问题不热心。他痛心发誓:与其等死,还不如也来个“开胸验肺”将自己的维权路走下去。(11月16日 《华西都市报》)
张海超用一己悲情,唤起王成章们的维权意识,固然值得欣慰;但在张海超之后,正常的维权路,依然只能靠“开胸验肺”来打通,这无疑又是尴尬的。我在想,如果没有张海超“开胸验肺”的先例,王成章会想到啥?
张海超“开胸验肺”,让我们见识了职业病鉴定本身有多难;而有了鉴定结果,王成章的维权路依然举步惟艰,不“开胸验肺”,就意味着“等死”,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悲哀与无奈呢?与张海超相比,悲壮指数不遑多让。
面对“壹期煤工尘肺”的诊断,企业拒赔,有关部门处理问题不热心。在这种情况下,“开胸验肺”,其实验的已经不是肺,无非就是欲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,吸引媒体与公众的关注,从而为自己赢得舆论权和话语权。
尽管我相信,经过媒体报道与民意发酵之后,解决一个王成章的问题并不难,但这仅仅是舆论的“胜利”,相关制度依然不彰。如果不是“舆论一关注,领导就重视”,别说“开胸验肺”了,你就是“自杀”又顶屁用呢!
制度不彰,“开胸验肺”也是白搭。 别指望每个维权者都有“开胸验肺”的勇气,也别指望每个“开胸验肺”者都会得到媒体的眷顾。只有让相关制度立起来,硬起来,彰显起来,企业才不敢拒赔,有关部门才不敢不热心,王成章们才不用“开胸验肺”……
一起偶然事件,可以改变一项制度。例如,“孙志刚事件”就终结了收容遣送制度。不知道,对于职业病防治与维权来讲,还要经过多少次无谓的“开胸验肺”,才能换来一次制度层面的彻底反思与革新呢?